银联最新报告提示电信诈骗依旧猖獗 87.4%受访者称曾收到相关信息 好消息是受损用户比例下降了

最新信息

银联最新报告提示电信诈骗依旧猖獗 87.4%受访者称曾收到相关信息 好消息是受损用户比例下降了
2024-02-05 19:58:00
电信反诈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中国银联2月5日发布的《2023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显示,近九成被访用户反映曾收到过各类诈骗信息,而2022年只有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反映曾遭遇过电信诈骗。
  对比来看,2022年“收益回报类”诈骗发生率最高,2023年“虚假购物、刷单返利”是造成用户损失的主要电诈手法。同时,本次《报告》也点出一个趋势,当下电诈愈发“定制化”,电诈手法与人群特征高度结合,而“一老一少”重点人群值得关注。
  临近年关,各地监管也频繁提示电诈风险。其中,“非法集资、虚假投资类”骗局是重点提示部分。而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总结,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常见手段为以“保本高息”虚假宣传吸引消费者;以“专家内幕”虚假消息诱导投资;以“投资返利”虚假平台转移资金。
  诈骗“定制化”,学生群体和大龄群体仍是“重灾区”
  2022年,三分之二的被访者表示曾遇到过电信诈骗。2023年电信诈骗仍大量存在在市民周围。据《报告》,87.4%被访用户反映收到过各类诈骗信息,其中短信、电话、电子邮件等依然是不法分子散布电诈信息的首选渠道,并加深向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渗透。
  电信诈骗发生频次不减反增,但中招情况大幅减少。2022年,约三分之一的群体财产遭受损失,平均损失金额为2759元。更是有约五分之一的受害者损失金额在2万元以上,平均损失金额达到了7474元。但2023年,因电诈受到财产损失的用户占比从去年的33.6%下降为13.9%,平均损失金额由去年的2759元下降为2130元。
  值得关注的是,学生群体和大龄群体仍是“重灾区”。遭遇电诈的未成年人中,66.3%为小学生为主;而高中生遭遇电诈后发生大额损失的比例更高,损失金额在5000元以上的占比达41.7%。此外75.7%的大学生收到过诈骗信息。
  在具体方式上,未成年人更可能遇到“免费领取游戏装备”的套路,大学生更多遇到“虚假购物、刷单返利类诈骗”类诈骗手段。“‘网游诈骗、虚假兜售演唱会门票诈骗、教育退费骗局’是中小学生遭遇的三大常见诈骗场景。”平安银行广州分行相关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
  此外,77.7%的大龄群体收到过诈骗信息,且诈骗手段主要集中在虚假网络投资理财。《报告》指出,电诈分子针对性实施虚假购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刷单返利等类型诈骗,大龄群体中遭遇这三类诈骗方式的占比分别为32.4%、21.7%和21.1%,明显高于其他诈骗方式。
  受害比例减少,银行在遏制电诈上做了什么?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诈犯罪手法已从传统银行账户转账实现洗钱,渗透到利用银行的数字钱包、电费代缴、理财产品、银期转账、银证转账、消费信贷等银行业务种类。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不减,但受骗群体比例有所下降。在这过程中银行做了什么?据了解,2023年各家商业银行从金融科技和管理体系上构建、优化安防能力。比如,工行自主研发风险管理智能化平台;兴业银行联合旗下子公司兴业数金开发并持续优化“企业级数字化智能反欺诈平台”;邮储银行建立全链路电信网络诈骗风险管理体系,同时探索建立内外联动的反诈资金保护体系。
  “针对风险评级较高的客户,基于开户前期谨慎管理的原则,可先关闭部分高风险支付渠道或产品。而在支付限额的管理上,应结合风险等级和客户实际使用需求等维度,制定合理的开户支付限额标准。”平安银行总行运营管理部风险模型团队负责人张竞宇举例,比如对学生或高龄客群,可考虑相对较低的支付限额,这样既能避免该类客户在“不知晓”的状态下被动卷入电诈洗钱资金链,也能降低该类客户万一被骗时的资金财产损失。
  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在电诈防范宣传上也频频发力。2023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与人民银行、证监会、国家网信办联合开展“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而反诈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2023年上半年,工商银行累计开展各类教育宣传活动8万余次,参与人员超过12亿人次。
  针对“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各地银行机构也举办反诈活动,积极与市民互动。比如,平安银行广州分行结合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常见受骗案例,向学生们普及常见诈骗场景,提醒同学理性消费,提高防骗意识。此外,中信银行深圳分行也参与录制全国首档金融消保全民互动类电视节目,提示居民警惕养老领域非法集资陷阱。
  岁末年初电诈高发期,多地监管喊话守好钱袋子
  “岁末年初是电信诈骗的高发时节,要提高反诈防骗意识,谨防新型诈骗手段,远离非法集资、虚假投资等”陷阱“,谨记投资有风险,守护好自己及家人的‘钱袋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孙国栋近日提示,要特别警惕各类标榜“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理财项目,以及打着科技创新、数字藏品、网上跨境证券交易等新概念幌子的非法集资骗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要求,驻地银行业保险业加强岁末年初反诈宣传工作,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对从业人员及服务对象做到应宣尽宣,全力减少案件发生,并重点针对有投资理财经历的群体、银行VIP客户等开展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专题宣传。
  针对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常见手段,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东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也给出三点提示,不存在“保本高息”理财产品;不轻信来路不明“小道消息;不贪图”一时便宜因小失大。
  上述负责人提示,根据规定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消费者应认清银行理财、基金、期货等不是存款,“保本高息”“专家保证”等均是诈骗套路。尤其是,消费者要警惕非正规网络途径诱导投资行为,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二维码,不轻易授权非官方APP使用协议;保护好个人信息等,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文章来源:财联社)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银联最新报告提示电信诈骗依旧猖獗 87.4%受访者称曾收到相关信息 好消息是受损用户比例下降了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