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振兴“漂亮仗”,听听书记怎么说

最新信息

打好振兴“漂亮仗”,听听书记怎么说
2024-02-05 01:26:00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指出了未来一年中“三农”工作的关键任务,号召“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中央政策的发布,会给“三农”一线的村庄、乡镇和市县带来怎样的变化?新京报采访了三位基层书记,他们是怎样领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对于2024年,他们又有怎样的精准施策与愿景期待?
  中共山东省诸城市委书记张建伟
  中央一号文件为深化股份合作改革指明了方向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改革经验的发端地,山东诸城市在此前正在进行一场乡村股份合作制的新探索,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诸城市委书记张建伟介绍了这场探索和实验的故事。他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深化股份合作改革的信心决心,我们将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深做实股份合作改革,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以工兴农、以城带乡、县域统筹、城乡融合,探索新时代‘诸城模式’新实践。”
  据介绍,过去的2023年,诸城市围绕“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用好“三权分置”制度设计,通过党组织引领组建股份合作社,重新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把碎片化的资源要素整合起来。“以这样的组织方式,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开展土地股份、资产整合、劳务服务、生产经营四大合作,提高土地适度规模化、生产社会化、农民组织化‘三化’程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拓展集体增收路径,系统解决好‘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地该怎么用’三大课题。”张建伟说。
  张建伟介绍,2023年,诸城实现土地入股4.9万亩,入社农户1.1万户,带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园区40余万亩,组织5600多名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参与社会化服务,带动集体农户增收5000余万元,30多个合作社的社员喜获分红。
  “以粮食生产为例,通过股份合作改革,整合成方连片万亩大田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引入高产品种、滴灌设备等先进生产要素,提供全环节服务,大面积提高了亩均单产,合作社繁育的小麦单产列潍坊第一,玉米单产创潍坊有史以来最高纪录。今年,我们将新增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面积1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9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6亿斤以上;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在山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果茶等富民产业,扩大绿色生态农产品供给;推广‘零增地’养殖扩产,进一步提高生猪、肉鸡产能,全年肉蛋奶产量达到25万吨以上。”张建伟说。
  在探索实验中,诸城市创新了多种促进乡村振兴的方法和途径,张建伟说,“三农问题仅靠内部力量难以解决。我们开展股份合作改革,根本目的是以股份合作社为接口,推动龙头企业、金融资本、人才科技三下乡,让更多农业龙头企业下得来、留得住、发展好,构建‘党组织+股份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利益共同体。目前诸城已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家,低温肉制品和速冻调理食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未来如何进一步盘活乡村资产,推动乡村新型产业发展?张建伟表示,“我们将持续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围绕粮食深加工、果茶产业、冷藏冷链、产品文创、品牌塑造、农文旅融合、市场开拓等7个方面做足文章,进一步强化横向协作,推动股份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各类市场主体之间抱团发展;进一步推动纵向贯通,深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开展农业招商,依托行业龙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探索新经验。”新京报记者周怀宗
  门头沟区斋堂镇党委书记晋卫华:
  加快恢复重建速度让村民能安居也能乐业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受灾地区灾后恢复重建”。在海河“23·7”特大洪水中,位于深山区的门头沟区斋堂镇受损严重。如今,半年过去,就在2024年2月4日立春这一天,整村异地安置的斋堂镇沿河口村,已经有村民开始搬进新居。门头沟区斋堂镇党委书记晋卫华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了斋堂镇灾后恢复重建的故事和未来计划。
  晋卫华介绍,洪水发生后,在抢险救灾的同时,斋堂镇也开始了对全镇受灾区域损坏的基建设施、市政设备等进行勘察、紧急维修,做好四通一报工作,保障群众生活的正常进行。“这一次洪水中,斋堂镇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大面积受损,其中两个村需要整村搬迁安置,三个村需要部分搬迁安置。”晋卫华说,“所以,从去年9月份起,斋堂镇就开始为整村异地安置的村庄进行勘察、选址等准备工作。沿河口村最早入住的两户村民,在2月4日就开始搬家。”
  晋卫华介绍,沿河口村地理环境比较特殊,几乎所有房屋都出现了地基下沉、墙体裂缝等不同的问题。由于地形地貌的原因,地灾风险难以排除,所以采取了整村异地安置的方法,在村庄附近找一处安全的地方建设新村。大约在11月份,施工队就入场开始土地平整等基础工作,12月初开始装备建设,到1月30日就达到了交付标准。目前已经有居民开始搬入新居,开春后还会加快村庄绿化、公共设施建设,争取在“五一”前,让村民们全部搬入新居。同时,其他需要异地安置的村庄,也都已经开工,主要是因为采取砖混等传统建设方式,所以需要开春后才能加快施工。全镇维修整治的房屋,基本上全面完成,水电等市政保障工程方面,基本恢复到灾前水平。
  未来将如何继续推进灾后恢复工作?晋卫华表示,“斋堂镇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也有革命老区英勇顽强、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我们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之下,充分保护和利用好丰富的物资和精神财富,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并且创造更多的业态,帮助村民增收致富,让村民能安居也能乐业。如整村异地安置的沿河口村,在新居建设时,我们就预留了村民经营民宿的空间,并在设计上考虑了经营的可能性。未来我们准备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把村里的文旅产业做起来,让村民搬进来,还能留得住。”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
  平谷区西樊各庄村党支部书记刘京伟
  吸纳更多高校、农企进驻科技小院
  2月3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提到“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这是“科技小院”一词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对此,平谷区峪口镇西樊各庄村党支部书记刘京伟格外激动,“科技小院落户我们村5年时间,村集体收入每年都在稳步增长,希望未来科技小院进驻更多的村庄,成为一个平台,吸纳更多的高校、农企进驻,为村庄的全面振兴添砖加瓦。”
  平谷区峪口镇西樊各庄村这两年格外“红”,隔三差五,就有宾客慕名到村庄来参观交流。2019年,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落户西樊各庄村,这个依山傍水的美丽乡村有了一张更为清晰的农业发展蓝图。刘京伟说,科技小院落户西樊各庄村后,农业专家、教授以及常年住在村里的农业研究生成了村里三农发展的智囊团,良种、良技,带动了村里的发展。“科技小院刚落户村里的时候,只有5亩的实验田,农大的老师和学生在田里试验种植新品种,手把手教村民新技术,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就增加了5万元。”刘京伟说,经过5年的发展,西樊各庄村科技小院实验田已经达到150亩,村集体收入每年稳步增长,2023年村集体增长额达到了15万元。“现在,我们的实验田其实更像是一个窗口,向农户们展示新品种和新技术。农户们看到收益后,主动跟着播种。目前,科技小院已经带动本村以及周边村庄200多户村民发展。”在刘京伟看来,科技小院的进驻,最大利好是为村庄发展带了诸多资源,相继有企业在村里安家,“科技校园的学生们毕业后,也经常会回村看看,或是帮助村里引荐一些资源。他们对村里是有感情的。在科技小院的带动下,这两年,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刘京伟表示,科技小院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非常提振信心,也让他和村民们更看好科技小院未来的发展。“未来的科技小院应该是一个更大的平台,更多的高校、农企都能进驻到平台中,助推村庄的全面振兴。”2024年,西樊各庄村科技小院将继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让村的钱袋子鼓起来。
(文章来源:新京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打好振兴“漂亮仗”,听听书记怎么说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